为什么玻纤增强产品,玻纤“取向”比“含量”更重要?

在塑料行业,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加了玻纤,强度就上来了。”

但实际应用中,很多工程师会发现,同样配方、同样含量的玻纤增强材料,拉伸强度表现却天差地别。原因往往就藏在一个细节里——玻纤取向


01 从结构看:玻纤并不是“随便躺”的

在注塑过程中,熔体带动玻纤一起流动。
  • 沿流动方向(MFD):玻纤像钢筋一样被拉直、排成队列。

  • 垂直流动方向(TD):玻纤横着“挡”在应力路径上。

  • 随机分布:玻纤像杂乱分布的短棒,整体支撑更均衡。
这意味着,零件里不同位置的玻纤“站队方式”不同,直接决定了材料在受力时能否真正“借力”。


02 从性能看:拉伸强度取决于纤维朝向

🌰PET+30%GF :
  • 沿流动方向(MFD):拉伸强度最高,21.4 kpsi(147 MPa)。

  • 随机取向(MFD random):下降到 19.0 kpsi(131 MPa)。

  • 横向(TD):明显降低,仅 14.3 kpsi(98 MPa)。

  • 横向随机(TD random):略有改善,但仍只有 103~117 MPa。
PET-30% 材料中由玻璃纤维取向引起的拉伸应力影响
M. Biron, MATERIAL SELECTION FOR THERMOPLASTIC PARTS.2016

换句话说:同样30%玻纤增强,强度差距可以超过 50%!

🌰PA+30%GF材料同样如此:

PA6-30% 材料中由玻璃纤维取向引起的拉伸应力影响

这是为什么?
  • 当拉伸方向和玻纤一致时,纤维能全程承担载荷,就像把力均匀分配到钢筋上;

  • 当应力方向与玻纤夹角增大时,玻纤的作用迅速削弱;

  • 横向拉伸时,玻纤几乎帮不上忙,甚至成为“缺口”,导致基体更早破坏。


03 给选材工程师的提醒

很多人做材料选型时,只看“含玻纤多少”和“力学性能表”。但要知道:
  • 性能数据≠实际零件性能。试样的取向、制品的浇口位置、壁厚、流动路径,都会重塑玻纤的取向
  • 拉伸强度方向性明显。如果零件的主要受力方向和玻纤排布不一致,材料的实际表现会大打折扣。
  • 除了拉伸性能:玻纤取向还会带来其他问题:
     
    收缩率差异 → 翘曲冲击脆化

    尺寸稳定性失衡:CLTE差异

    模量刚度失衡:模量差异

    ④耐疲劳、耐蠕变性能不同 


04 结语

玻纤增强不是“万金油”,而是“双刃剑”。

它能显著提升强度,但前提是你要让玻纤“站在力的方向上”

对于选材工程师而言,理解并重视玻纤取向,往往比单纯比拼玻纤含量更能保证产品设计的可靠性。

👉 下次选材料时,请别只问“多少玻纤?”,也要考虑:“玻纤是怎么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