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里走出的「皇族」:帝斯曼的120年
来源 : 公开网络
作者 : 公开网络
时间 : 2022-04-07

119年——历经百年不倒的化工企业屈指可数,帝斯曼便是其中之一。

 

在荷兰,企业名字中带有“皇家”二字的,一般只有那些百年以上历史、且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企业,才会被授予皇家称号。

煤矿里走出的「皇族」:帝斯曼的120年

 

今天我们就回到120年前,纵观这家名为“皇家帝斯曼”企业的风云,揭开龙头内部的秘密。

煤矿里走出的「皇族」:帝斯曼的120年

 

▲帝斯曼主要产品线

煤矿里走出的「皇族」:帝斯曼的120年

 

▲帝斯曼发动机周边塑料解决方案

 

01

1902-1929

煤炭时代

 

18世纪末期,荷兰林堡丰富的煤炭资源吸引了比利时和德国的私营企业在此开发。

 

出于国家能源安全考虑,荷兰政府将林堡地区煤炭开采权授予荷兰皇家煤矿公司(Dutch State Mines),即后来的帝斯曼DSM。

 

帝斯曼凭借国家特许经营权,在此后四十年间迅速扩张,先后建设了Wilhelmina、Emma、Hendrik、Maurits四大矿区。

 

这四大矿区,让DSM的采煤年产能从1907年的2.4万吨迅速扩张至1930年695.9万吨

 

产能扩张带来的规模相应,使DSM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迅速扩张降低了整体运行成本,规模优势得以体现。

煤矿里走出的「皇族」:帝斯曼的120年

 

▲帝斯曼初期煤炭分布

 

这四大煤矿中的Emma比较特殊,主要生产烟煤。与无烟煤不同,烟煤不能用于家庭取暖,但是能够制备高炉炼钢的原料焦炭和焦炉煤气。

 

随着城市煤气管道和城市供暖系统建立,焦炉煤气同样能用于城市供暖。

 

帝斯曼看准烟煤应用前景,从1910年规划设计建设煤焦炉厂,并且聘请德国工程师主导建设。

 

受一战影响,第一座煤焦炉厂在9年之后才投产。另外一座则从1926年开始建设,1929年投产。

 

在1922年到1925年,帝斯曼焦炭产能翻了6倍。到19世纪中叶,帝斯曼完成建设大约600座煤焦炉厂,雇佣了超过1500人。

 

帝斯曼焦炭产能迅速扩张,并且向三个城市供应煤气,铺设了超过240公里的送气管道,几乎完全掌控荷兰南部地区的供暖能力。

 

02

1930-1949

合成氨时代

 

20世纪20年代,煤炭价格开始大幅波动,在此过程中不少公司宣布破产。与此同时,战后荷兰人口迅速扩大,粮食需求量也大幅提升。

 

粮食产量跟不上,氮肥就成了焦点:1922年氮肥使用量为2万吨左右,而1939年就陡增至10万吨以上。

 

氮肥火爆,合成氨技术也成为了香饽饽。

 

但当时合成氨技术垄断在德国法本公司(参见上期对巴斯夫的介绍)等寡头手中,荷兰没有生产合成氨的装置,只能进口大量昂贵的化肥。

 

帝斯曼为了防止煤炭价格暴跌对经营影响,开始布局下游煤化工产品。他们瞄准氮肥市场,以焦炉煤气纯化制备氢气技术为基础,通过分离空气中的氮气生产合成氨。

 

此次转型,帝斯曼产业链延伸到部分基础化学品,增加了公司营业收入,同时使得营业收入和煤炭价格逐步脱钩,进一步提升了抗风险能力。

煤矿里走出的「皇族」:帝斯曼的120年

 

▲帝斯曼合成氨生产工艺流程

煤矿里走出的「皇族」:帝斯曼的120年

 

▲帝斯曼合成氨生产工艺流程

 

帝斯曼在1929年到1939年间不断革新生产技术,合成氨单线生产能力不断扩张,总产能规模从6000吨/年扩张至60000吨/年。

 

在此阶段,帝斯曼将Emma煤矿的实验室重新组建成中央实验室,不断改良合成氨技术,使得整体生产成本降低,带动荷兰氮肥价格下跌。

 

在合成氨工艺的不断探索过程中,帝斯曼积累了基础化学品研发能力,为未来开发新产品奠定了基础。

 

03

1950-1979

基础化学品时代

 

氮肥为帝斯曼收获了第一桶金,这笔钱也被用于孵化新技术和扩充产业链。

 

在这一阶段,帝斯曼开始布局三大产业——合成氨、己内酰胺和三聚氰胺等有机化学品,以及LDPE/HDPE/EPDM/ABS等石油炼化产品。

 

为了减少化肥市场激烈竞争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帝斯曼开始逐步开拓新的基础化学品业务。

 

二战后,欧洲开始逐步重建家园,家用地毯、窗帘等方面需求快速增长,天然纤维供给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人造纤维产量开始逐步增加。

 

1938年,德国PaulSchlack开发出了从己内酰胺合成尼龙6的方法,随着PA6的民用需求快速增长,原料己内酰胺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帝斯曼抓住了己内酰胺需求快速增长步伐,通过走访美国、意大利和德国多家企业学习己内酰胺合成技术,并且选择了法本集团NO法生产己内酰胺。

煤矿里走出的「皇族」:帝斯曼的120年

 

▲帝斯曼己内酰胺产业链结构

 

1952年,帝斯曼建立起了首个3600吨/年己内酰胺工业化生产装置;1966年总产能扩张至10万吨/年。

 

时间来到二战,彼时ICI公司通过高压方法,合成了LDPE。基于其优异的绝缘性能,在当时的环境下获得了大量应用。

 

二战后的1957年,帝斯曼获得了LDPE的专利授权,仅在2年后就建立起了1万吨的年产能。

 

但帝斯曼当时的乙烯产能有些跟不上,所以以此为契机开始布局石油炼化产业。随着石油裂解炉的产能扩张,帝斯曼也不断推出了HDPE、EPDM、ABS、SMA等多种产品。

 

自此,帝斯曼正式迈入了化学品时代。

煤矿里走出的「皇族」:帝斯曼的120年

 

▲帝斯曼石油化工产业链结构

 

04

1980-1999

特种化学品时代

 

1979年,两伊战争爆发,和当下的俄乌局势一样,战争势必会导致石油价格的飞升,第二次石油危机正式到来。

 

石油涨,化工的成本跟着涨,利润就一削再削,帝斯曼面临着经营上的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帝斯曼的研发和生产重心开始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

 

从原有的基础石油炼化,帝斯曼把它的业务终端市场结构向食品、农业、健康行业转移。

 

而就在这个阶段,帝斯曼开发出了大量拳头产品:Dyneema® UHMW-PE、代糖阿斯巴甜,以及举世闻名的Stanyl® PA46。

煤矿里走出的「皇族」:帝斯曼的120年

 

▲帝斯曼PA46产业链

 

其中,普通尼龙市场饱和,加之材料需求提高,帝斯曼独家掌握的丁二胺合成技术,打造的PA46可谓让它立足于世界尼龙之巅也不为过。

 

这款名为Stanyl®的材料可以在温度高于120℃的条件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刚性,因此成为了不久后的未来,汽车发动机周边的重要轻量化材料。

 

05

2000-2020

精细化学时代

 

和其他拥有百年历史的化工企业不同,帝斯曼没有独立配备的油田等原材料资源,所以在采购端上并不占优势。

 

这也是为什么,帝斯曼开始逐步抛售传统的石化业务,开始购入维生素、医药品和添加剂等资产,大力转型精细化学品方向——

 

  • 2002年,帝斯曼出售石油化工业务部门给SABIC;
  • 2003年,帝斯曼购入罗氏的维生素和精细化工部门;
  • 2010年,帝斯曼出售化肥和三聚氰胺业务给OCI;
  • 2011年,帝斯曼出售三元EPDM等弹性体业务给朗盛;
  • ……

 

煤矿里走出的「皇族」:帝斯曼的120年

 

▲帝斯曼PA46产业链

 

至此,帝斯曼主营业务大换血,精细化工品所处的高附加值领域对于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在成本上的波动不再如此敏感,也让帝斯曼在近20年的时间里,持续性经营有了更稳定的表现。

煤矿里走出的「皇族」:帝斯曼的120年

 

▲帝斯曼2001年到2019年净利润

 

06

解密帝斯曼的成功基因

 

帝斯曼的百年发展过程,经历多次转型,每次转型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发展历程来看,帝斯曼的稳定增长离不开“研发创新”+“多元化”+“一体化”三大战略。

 

研发创新

 

无论是烟煤制焦炉煤气技术、合成氨技术、己内酰胺NO法衍生出的HPO法,帝斯曼始终在拓展现有产品的应用领域,提升产品性能,并结合下游客户需求进行研发,开发出了全产业链的生产技术,成功把控营养品市场地位。

煤矿里走出的「皇族」:帝斯曼的120年

 

煤矿里走出的「皇族」:帝斯曼的120年

 

▲帝斯曼己内酰胺成本始终低于市场价格

煤矿里走出的「皇族」:帝斯曼的120年

 

▲帝斯曼1980年到1990年研发投入占比

 

多元化

 

从同时注重烟煤和无烟煤的时代开始,帝斯曼一直注重多种技术和产品的组合,包括后来的PE、己内酰胺、肥料等产品,能应用于家用装修、电子电器、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

煤矿里走出的「皇族」:帝斯曼的120年

 

▲原料和终端市场的多元化产布局

 

多元化带来的最显著优势就是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增强抗压抗风险能力。

 

一体化

 

正如我们上文所说,一体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成本效应是不容小觑的。这一点从合成氨时代看来最为显著:帝斯曼掌握了几乎氮肥的全产业链。

煤矿里走出的「皇族」:帝斯曼的120年

 

▲帝斯曼一体化建设历史

 

哪怕是之后氮肥价格下跌,一体化的优势也让帝斯曼成功保持逆势上涨。

 

这三点,也是值得所有中国化工企业学习的关键所在。

 

*素材来源:化工平头哥

煤矿里走出的「皇族」:帝斯曼的1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