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巴斯夫百年史:从染坊走出来的化工帝国
来源 : 公开网络
作者 : 公开网络
时间 : 2022-03-21

巴斯夫是谁?

 

站在你面前的是:

  • 全球最大的化工生产企业之一
  • 全球石油化工生产精细化率最高的企业之一
  • 全球石化生产技术储备最多的企业之一
  • ……

 

集如此多的光环于一身,巴斯夫也成为了民营企业竞相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尤其是在中国,各大化工产品的产业链延伸,甚至是战略发展方向上,都多少存在巴斯夫的影子。

 

巴斯夫150年发展简史

 

今天我们就将回到150年前,从头回顾巴斯夫的行业发展史,以史为镜,照出我们成功的可能。

 

01

1865-1900

染料时代的积累

 

优选赛道,产品开发先行。1865年4月6日,巴斯夫建立于德国莱茵河对面的路德维希港。

 

 

巴斯夫创始人 Friedrich Engelhorn

 

当时的染料行业主流产品仍为天然染料,但是由于其主要来源于植物,成分复杂、产品浓度且色相不稳定

 

因此,难以达到现代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无法满足纺织行业日益增长的需求。

 

巴斯夫顺势选择进入合成染料领域,利用煤气副产品煤焦油来制作合成染料。

 

1866年的巴斯夫

 

1869年,巴斯夫成功合成了第一种天然染料:茜素,这成为了该公司第一个全球性的成功案例。随后,曙红、正红和槐黄等新式染料也相继问世。

 

在耗资1800万金马克(超过当时巴斯夫的市值)、经过17年的深入研究之后,巴斯夫在1897年成功推出了“巴斯夫纯靛蓝”,在这场“天然染料之王”的竞争中笑到了最后。

 

斯夫在路德维希港的靛蓝实验室

 

茜素的成功合成为巴斯夫打开了通向全球市场的大门

 

1873年,巴斯夫并购了斯图加特两家知名染料销售公司Knosp和Siegle。

 

这两家公司在全球拥有完善的贸易网络,为5000多名客户提供服务,当时巴斯夫绝大多数产品也都通过它们销售。

 

同时,巴斯夫开始在国外建立生产装置和销售办事处,包括1873年的纽约、1877年莫斯科近郊的Butirki和1878年的法国Neuville-sur-Saône。

 

巴斯夫1889-1990产品收入结构

 

在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巴斯夫持续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增强产品优势

 

发烟硫酸主要用于生产蒽醌磺酸,后者是茜素染料生产的基础原料之一。

 

随着巴斯夫对发烟硫酸需求的快速增长,作为主要供应商的波西米亚硫酸厂已经无法满足供应要求:发烟硫酸逐渐稀缺且价格日益昂贵。

 

1888年,化学家RudolfKnietsch开发了一种经济高效的替代工艺,这种硫酸接触工艺不但使巴斯夫一跃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硫酸生产商,也为催化加工铺平了道路。


各种新染料的问世,意味着纺织行业的客户需要全面的支持和建议。仅靠染料生产厂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

 

巴斯夫1865-1900年染料产业发展模式

 

因此,1891年巴斯夫建立了中央染料技术设施,这就是巴斯夫技术服务中心AWETA的前身

 

1865年创立之初,巴斯夫员工仅有30人,而到1900年1月1日,这一数字已稳步增加到6207人。

 

同期,公司的营收也从104.9万马克增长到3967.9万马克,利润从14.9万马克增长到610.6万马克,营收与利润的年均复合增长均超过11%。

 

由于德国煤焦油染料工业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其在一战前能够满足全球染料需求的88%,而巴斯夫在其中占据约四分之三的比例。

 

巴斯夫1865-1900年营收情况

 

巴斯夫1865-1900年业绩情况

 

02

1900-1925

合成氨时代的接替

 

进入二十世纪,由于专利过期,竞争逐步加剧,再加上新产品开发难度加大,染料行业的高增长不在。

 

因此,巴斯夫急需培育新的业务支撑起持续发展。而当时常压固定氮(即以硝酸钠的形式用作农作物肥料)的储量即将消耗殆尽,开发新的氮源已经刻不容缓

 

巴斯夫研发人员CarlBosch以卡尔斯鲁厄的化学教授FritzHaber的工艺方法(利用氮气和氢气来合成氨)为基础,经过5年研发,1913年成功开发了用氢和氮高压合成合成氨的工艺,并在奥堡建成第一套合成氨装置,每年可将9000吨氨加工成36000吨硫酸铵。

 

合成氨工艺以这两人命名

巴斯夫的弗里茨.哈伯(左)和卡尔.博顿(右)

 

1922年,巴斯夫第一次成功利用氨和二氧化碳以工业规模生产出了尿素。

 

1923年,巴斯夫化学师MatthiasPier成功合成了甲醇,标志着自然甲醇被合成甲醇所取代。

 

和杜邦相似,巴斯夫也曾发过“战争财”。

 

随着一战的进行,德国为了制造炸药大量采购巴斯夫的合成氨与硝酸盐,1918年巴斯夫3.3亿马克的收入中,与战争相关的产品收入占比高达78%。

 

但与此同时,合成氨的开发也为数十亿人解决营养问题,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

 

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公司在海外的生产设施、子公司、附属公司与销售公司以及登记的专利均被没收,染料板块受到严重打击。

 

因此,合成氨工业接力染料业务,成为驱动巴斯夫持续发展的第二个重要产品板块。

 

巴斯夫1901-1919年营收情况

 

巴斯夫1901-1919年业绩情况

 

最为重要的是:巴斯夫在1929年成功合成了苯乙烯,也揭开了巴斯夫塑料时代的序幕。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路德维希港和奥堡生产基地(当时员工已达 24442 人)共同开辟了化学和物理的一个新领域:聚合物。

 

一系列此类化合物先后实现大规模生产:聚丙烯化合物、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异丁烯、 聚乙烯醚和聚乙烯

 

Walter Reppe解释聚乙烯的合成步骤

 

03

1925-1953

法本工业联合时代

 

由于持续的政治动荡、赔偿义务、工厂分解、煤炭短缺、运输问题、法国对莱茵河西岸的占领以及莱茵关税壁垒的建立,经济复苏困难重重。

 

来自各大化工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最终同意进行必要的生产调整并开展联合销售。

 

1925年,巴斯夫与另外五家公司(包括赫斯特和拜耳)确定合并成立法本公司(IG Farben)。

 

1925年底,巴斯夫被并入法本公司。路德维希港和奥堡生产基地构成了“莱茵河上游工作集团”的主要部分。

 

巴斯夫多领域共同布局

多元化一体化模式快速发展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本公司转入战时经济。

 

由于可以生产大量合成产品,特别是氮、橡胶和汽油,法本公司成为了自给自足的强制性体系的一部分。

 

战争的高消耗也带动了巴斯夫营收与业绩的快速增长。

 

然而在1945年,遭受65次空袭和4万多枚炸弹轰炸的路德维希港和奥堡生产基地化为一片废墟

 

三分之一的装置被完全破坏,总产能减少了约45%,使得巴斯夫的营收与业绩大幅下滑。

 

之后巴斯夫进入产能的快速重建阶段,短短几年时间,巴斯夫的经营情况便已得到大幅改善,1951年公司净利润甚至超过战时巅峰水平。

 

巴斯夫1925-1951年营收情况

 

巴斯夫1925-1951年业绩情况

 

04

1952-1990

深拓产业链,巴斯夫全球化

 

在经历了漫长的解体协商后,1952年1月30日,Badische Anilin & Soda-Fabrik作为法本公司三家继承公司之一正式成立。

 

直到1973年,公司年会才通过决议,将公司更名为BASF Aktiengesellschaft,即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

 

1953年,巴斯夫与壳牌德国公司合作,在莱茵河畔的Wesseling建立了德国首家石化生产厂ROW,主要生产巴斯夫Lupolen品牌的聚乙烯塑料。

 

石油也自此取代煤炭,成为化学合成的主要原料。


1965年,巴斯夫收购了Glasurit涂料生产商,向更加精细的产品领域拓展,其后进行持续的收购,进一步巩固了在颜料和印刷油墨市场的领先地位。

 

1968年,巴斯夫收购了位于汉堡的NordmarkWerke GmbH公司,开始进军制药行业

 

1969年,巴斯夫并购了德国历史最悠久的石油与天然气公司之一的Wintershall,由此保障了石化原材料的供应。

 

一方面,巴斯夫进行持续性的产能建设与外部并购,快速提升其产品种类与产能规模,拓宽其产品的应用范围;

 

另一方面,巴斯夫进行全球化的业务布局,持续开发新的市场。

 

产品与市场的双轨道并行发展,带动了巴斯夫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高速发展。

 

在1952年,巴斯夫营收与利润分别为6.6亿马克与800万马克;而到1990年,这两个数字已分别达到216.1与10.4亿马克,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9.6%与13.7%。

 

巴斯夫1952-1990年营收情况

 

巴斯夫1952-1990年业绩情况

 

05

1990-2022

进军新市场,寻找新突破

 

新兴市场的开发为巴斯夫带来持续性的业绩增长。巴斯夫通过进军新兴市场,来积极应对持续增长和需求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1998年,巴斯夫就已经涉足生物降解领域。可生物降解塑料 Ecoflex®上市。

 

8 年后其下一代产品,包含75%可再生原料的 Ecovio®上市。巴斯夫由此成为全球可生物降解和生物基塑料市场的领先供应商。

 

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5.5亿欧元,同比下降18.3%,营收下滑主要是由于天然气贸易和存储业务剥离,该业务已与Gazprom进行资产交换,此外当时的原油价格下跌也对公司营收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017年受益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以及各业务模块体量的增加,公司业绩明显改善,实现营收644.8亿欧元,同比增长12.0%,净利润60.8亿欧元,同比增长49.9%。

 

巴斯夫近30年营业收入及其增速

 

巴斯夫近30年净利润及其增速

 

06

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

 

截至2018年底,巴斯夫共拥有4大业务领域,分别为化学品、特性产品、功能材料与解决方案和农业解决方案,下设12个业务单元。

 

自2019年起,公司的12个业务单元被重组为六大领域

  • 化学品(石油化工与中间体)
  • 材料(特性材料与单体)
  • 工业解决方案(分散体&颜料与特性化学品)
  • 表面技术(催化剂、涂料与建筑化学品)
  • 营养与护理(护理化学品与营养&健康)
  • 农业解决方案。

 

公司不同业务单元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产业链一体化结构完善。

 

巴斯夫设立的子公司分布在90多个国家,并在全球运营6个一体化生产基地与355个其他生产单元。

 

公司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一体化生产基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综合体。公司利用一体化的生产优势,可以更为有效的利用资源来增加产出价值。

 

例如,一个工厂的余热可以为其他工厂提供能源,副产品也可以成为其他生产单元的原料。

 

这不仅节约了原材料与能源的使用,同时还避免了废弃物的排放,降低了物流成本,产生了明显的协同作用。

 

巴斯夫认为:价值链只有在一体化体系里才能真正高效地运作。由于在一体化体系中,生产高度集中。每年在原料、能源和物流等方面可节省至少10亿欧元的成本。

 

公司的三大全球性研发中心分别位于欧洲、亚太与北美,其分别为加工研究&化学工程(德国路德维希港)、先进材料&系统研究(中国上海)和生物科学研究(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研究园区)。

 

研究中心与运营部门合作,共同构成公司全球专有技术一体化的核心。

 

值得重点提及的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占40%的全球市场总额。

 

巴斯夫欧洲执行董事会主席兼首席科技官薄睦乐表示:“到2030年,中国在全球化工市场的份额将扩大至近50%,巴斯夫要与其共同增长。我们将在广东湛江新建的一体化基地,以及对南京基地的扩建将显著提升我们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的增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