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说两会 | 今年哪些重磅提案与塑料行业息息相关?
来源 : 公开网络
作者 : 公开网络
时间 : 2022-03-11

编者注

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与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如期而至。聚焦生物降解、塑料回收、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两会委员们纷纷提出提案。本文梳理了今年两会期间部分委员关于塑料领域的提案内容,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提案与塑料行业息息相关?

“塑”说两会 | 今年哪些重磅提案与塑料行业息息相关?

 

关键词:生物降解

 

1.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加快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

李景虹院士指出,当前地膜覆盖技术依然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目前国家标准《GB/T35795—2017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已经不能完全适用可降解地膜的发展水平,可降解地膜评价认证和降解产物检测评估体系亟待完善;

二是可降解材料成本高于传统塑料,处于市场竞争的劣势地位,难以大规模替代传统塑料地膜;

三是我国生物降解技术有关产品综合性能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部分地区出现提前降解现象。

 

李景虹院士表示,当前仍需继续加快生物降解地膜的推广,并配套进行污染残留治理工作。他建议:

一、建议设立试验示范和推广专项预算,加快应用于可行性已验证的地域或作物上,同时采取差价补贴、减免征税等措施激励相关主体加快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研发、生产;

二、政府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完善降解地膜标准,健全评估降解地膜效果和安全性认证体系,推行资格准入制,通过严格执法把关产业源头;

三、在尚不适宜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地域和作物上,也要加强聚乙烯地膜的产销管控与回收,推进残膜处理设备与技术的应用。

 

2.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上海湘江实业公司董事长马国湘:建议大力推广全生物降解新材料,积极培育循环经济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和循环经济工作,全球首个限塑令的到来更是对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马国湘建议,大力推广全生物降解新材料,积极培育循环经济;

一是不断完善全国范围的全生物降解材料行业标准体系。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对全生物降解新材料项目进行调研和检测,不断完善全国范围的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标准体系,推动国际互认机制的建立,形成具有中国影响力的检测与认证中心,对各地给予指导;

二是实施试点推行法。例如山东潍坊地区的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以秸秆、芦苇、菜叶等植物废料对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还可以加工生产替代塑料、棉花、玻璃、木材、钢材等产品,实现绿色高效的生态工业。该产业原材料广泛的应用型,可发挥全国各地农村合作社的积极作用,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让绿色产业变环保事业为增值,变生态工业为增产的生态循环经济,为乡村振兴助力;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建议将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关联项目建设纳入全国各地重点产业扶持范围,对全生物降解材料企业采用阶段性奖励支持方式,并加大对全生物降解材料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抵质押物范围;

四是支持技术融合创新攻关,支持推广应用。推动全生物降解材料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融合,鼓励全生物降解材料企业承担原料改性、产品研发等领域技术攻关,拓宽成果转化应用范围,畅通全生物降解材料产品销售渠道。与此同时,鼓励消费者自觉选用绿色环保全生物降解材料产品,鼓励电商、快递、外卖等企业采购使用性能达标的全生物降解材料产品,对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的消费者和企业征收附加消费税,尽早实现全生物降解材料全场景应用。

 

3. 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集团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总设计师吴继发:大力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发展与应用,推动现代煤化工与化纤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加快推动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鼓励发展现代煤化工,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适度鼓励发展煤化工来源的化纤原料,支持有煤炭资源的中西部地区适度发展煤制化纤原料及化纤生产项目,并在煤炭资源配置、电力跨省调拨、投资、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是平衡好能耗控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避免一刀切管理。一方面鼓励企业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提升节能减排技术等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和降低能耗。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能耗评价体系。煤化工是将原料煤转化为了其他产品,其间只有极少数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排放,而煤化工能耗排放主要发生在燃料煤上,因此,按照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建议将煤化工企业的原料用煤和燃料用煤加以区分,采取不同的核算标准。

 

吴继发还建议,大力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发展与应用:

一、做好生物可降解材料发展的顶层设计,编制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主要任务,整合行业内外资源,提升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高端化;

二、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化建设项目予以财政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三、进一步加大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应用推广,通过加强宣传引导、打造应用示范区等方式,让广大消费者了解塑料垃圾对环境的危害,逐步接受认可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扩大其应用市场。

 

4.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毅武:大力推广可降解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一、生物基材料作为一种从粮食中提取、低碳环保的可降解塑料,应大力推广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从而减少石油基塑料的使用,进一步降低白色污染。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

二、建议从国家战略层面大力支持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等优势产业与医药健康产业密切融合,并重点支持面向临床需求的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形成产业规模,为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5.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促力可降解材料技术发展,制定产品标准和评价体系

对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已有多年时间,之所以替代产品没有成功推广,郑月明认为原因出在技术、政策等方面。

一是生产成本相对传统塑料高,价格缺乏竞争力;

二是连续大宗稳定合成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以及改性后广泛应用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国内技术尚不成熟,产品性能没有传统塑料覆盖范围广;

三是国内尚无明确的产品评价标准,市场较混乱;

四是行业政策和相关法规不够完善,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不够强。

 

郑月明提出三条建议:

一、制定法规,鼓励各方面使用“绿色环保”的生物可降解材料;

二、遴选支持拥有核心技术、能带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制定生物可降解材料产品标准和评价体系。

 

关键词:循环经济

 

6. 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呼吁从源头上以循环替代品减少塑料制品使用

万捷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开展源头减量、循环使用方案试点工作。

一、鼓励制度创新。鼓励地方出台开展源头减量和耐用品循环使用方案的地方标准,重点行业指定行业相关标准,电商平台制定相关平台规则,吸引社会创新者和相关企业申报;

二、建立激励机制。发改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通过指定提供免费用地(住建)、补贴、奖励、认证(行业主管部门)等政策和制度,激励积极开展重复使用和耐用品循环使用模式的创新者、具有枢纽特点的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等,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及实施活力的试点;

三、推广创新模式。目前,已经有少数企业或社会创新者推出了源头减量或耐用品替代方案,如星巴克自带杯减费、北冰洋押金制饮料瓶、爽提耐用消毒餐具、支付宝+大润发共享布袋、尼傲快递循环包装等。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对此类方案和模式的宣传力度,予以研究推广,鼓励效仿,以形成规模经济。

四、加强研究跟进。落实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情况报告制度。明确规定一次性塑料用品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应建立全面、详实的台账制度,记录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来源及去向、品类、材质、数量、进出货价格及日期等。规定地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核验上述台账的真实性,定期将收集、汇总的台账,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并且定期向社会公开。以报告数据内容为基础全面掌握“限塑令”目标达成情况并发现问题,及时且有针对性予以研究、分析和总结,有效推动一系列关于塑料和固废处理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切实把白色污染治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7. 全国人大代表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引领循环经济新发展、实现双碳战略新愿景

一、推动企业构建网络化、动态化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加快降低单位产能碳排放量。

二、加快打通废旧资源回收、拆解、再利用全产业链条,解决各环节发展难题。

三、强化国家级再循环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智能、高效、可追溯、线上线下融合的循环经济全流程闭环体系。

8.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制定全国范围内“外卖平台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餐具”政策,强化外卖和电商平台“减塑”力度,助力实行“双碳”目标。

一、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全国范围内“外卖平台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餐具”政策。确定到2030年塑料餐具减量目标,明确各省市的减量要求。

二、将“外卖经营者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餐具”纳入各地垃圾分类管理条例。

三、针对消费者,政府应进行“以自备餐具替代一次性餐具”等宣教活动,对公众进行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关键词:绿色低碳

 

9. 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夯实“双碳”目标科学基础,加速绿色低碳技术变革

“双碳”目标下,需要进一步加快绿色能源、绿色工业、绿色消费等各个环节的重大战略技术研发储备:从能源领域来看,必须依靠基础研究突破来应对能源结构重大调整带来的挑战;从工业领域来看,必须依靠深度技术变革来引领“绿色工业革命”;从消费领域来看,必须依赖新技术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经济和社会价值双满意的选择。

强化创新能力,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必须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因此建议:

一、面向碳中和需求找准科学问题切入,增设专项加强基础前沿探索

1.健全基础研究任务征集机制,地方政府组织产学研共同研判前沿技术方向,形成符合属地产业目标的科学问题库;

2.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基础上增设子专项,支持面向工业应用的首发场景、示范推广、流程再造、共性支撑等技术突破;

3.碳中和课题立项和结题中将ESG理念作为重要考量标准,引导研究成果关注环境社会影响。

二、完善碳中和技术投入各级保障,夯实低碳技术创新资金基础

1.加快国家低碳转型基金成立,以母基金形式为主带动更多市场化机构参与,撬动社会资金投向清洁低碳能源各环节的关键技术研究领域;

2.结合产业禀赋各级政府设立碳中和技术创新引导基金,通过政府绿色投资信用担保等方式,吸引多元化资金投资低碳项目;

3.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与政府共同设立科技计划,联合出资资助关键技术工程化验证、户外可靠性等产业界关注的应用研究。

三、畅通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通道,以市场应用带动技术研发加速

1.扩大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促进绿电应发尽发,带动前端清洁电力技术应用扩大;

2.加强柔性输变电和多场景储能标准制定完善,增强同现行电力系统适配性,以标准统一促进技术规范和推广应用;

3.支持工业化关键脱碳技术的中试项目,优化对企业设立中试项目的审评审批;

4.推动更多行业主体纳入碳交易体系,支持各地碳交易所在配额分配、履约、企业所持配额结转等方面逐步做好与全国碳市场的规则统一和低成本衔接。

 

1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大废弃塑料及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力度

一、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一方面加快推进绿色产品设计、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形成系统的减污降碳和循环利用模式。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加大统筹力度,形成完整产业链,规范废塑料化学循环市场。

二、强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科技支撑。开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产学研攻关,推广利用水泥、电力、化工、钢铁工艺装置协同处置工业固废;鼓励易回收、易再生塑料推广使用,降低废塑料化学循环难度及成本,并根据产品碳减排情况,对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予以碳税优惠。

三、加速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建议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提升重点区域、流域和重点类别工业固废的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大型集团企业参与示范工程建设,推动我国工业固废规模化集中化高值化利用。

四、完善引导监管政策和标准体系。出台引导资源转换、全产业链疏通、财税扶持、市场调控、鼓励废塑料化学循环等方面的政策。同时,加快与废塑料化学循环生产过程安全环保及产品质量相关的标准、认证及法律法规的制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环保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大重要河湖、海湾污染整治力度,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完善节能节水、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等环保产业支持政策。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要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绿更美。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