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巴斯夫向市场推出了全球首款高透水性热塑性聚酰胺Ultramid®H,该材料兼具卓越的强度和透水性,是用于熏制和干燥香肠的人造肠衣的创新材料。此类肠衣通常由胶原蛋白或纤维素等材料制成,可用于生产壁厚显著减小的人造肠衣,其具有的亲水性确保在烟熏过程中,所需的烟熏香气能够穿透纯聚酰胺制成的人造肠衣,进入香肠产品内部。其高透水性使其能够直接在肠衣内进行后续干燥。
除这个新品之外,巴斯夫还推出多个高性能聚酰胺产品,包括聚酰胺9T材料Ultramid® Advanced N3U42G6、耐高温聚酰胺材料Ultramid® T6000、基于聚醚砜(PESU)开发的共混物Ultrason® D 1010 G6 U40等,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智能电子等领域。
另外,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巴斯夫推出了Ultramid Ccyled循环解决方案,利用化学回收技术将亚洲消费后塑料废弃物转化的热解油,通过质量平衡法提供与原始化石材料相同的高性能原材料。今年3月,巴斯夫位于上海漕泾基地的全球首个商业化再生聚酰胺6 (loopamid®)生产装置正式投产,年产量为500吨,已有第一批纱线制造商成功使用。
目前巴斯夫的聚酰胺品种包括PA66(Ultramid® A)、PA6(Ultramid® B)、特种聚酰胺,如PA6T/6(Ultramid® T)和PA610(Ultramid® S Balance)以及基于特殊共聚聚酰胺的特别品牌,生物基聚酰胺产品覆盖PA6、PA610、PA11等多个品种。
9月3日,华峰集团有限公司新增年产3000吨特种尼龙数字化车间技改项目通过备案。
项目主要采用自主研发技术或工艺,建成后可形成新增年产3000吨特种尼龙的生产能力,产品具有高耐磨、高强度、良好的耐溶剂性等特点,拟于2027年9月建成。
华峰集团创办于1991年,现总部坐落于浙江瑞安,是一家以高分子材料为主业的中国500强企业。在2019年,华峰集团攻克了己二腈“卡脖子”技术,并采用自主技术成功建成了20万吨己二胺/己二腈生产装置,这不仅填补国内的空缺,还打通了“苯-己二酸-己二腈-己二胺-尼龙66”产业链,为我国尼龙66产业的稳定安全、自主可控提供了有力保障。
特种尼龙主要分为高温尼龙(可以长期在150℃以上环境使用的尼龙材料)、长碳链尼龙、透明尼龙(透光率一般在90%以上的尼龙材料)、尼龙弹性体以及生物基尼龙等。企业布局情况曾在中石化、金发科技、宁德时代纷纷布局!一文中详细介绍过,以下为特种尼龙类型及应用领域。

另外,常见的生物基尼龙包括PA11、PA1010、PA610、PA510、PA56、PA10T、PA410、PA1012、PA12等产品。
在创新应用方面,特种尼龙材料作为关键材料,正成为定义高端制造的关键要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种尼龙应用于热管理系统和电池包冷却系统;在无人机产业,轻量化尼龙部件在机身、机翼、护翼和起落架等部件广泛替代金属材料,提升无人机性能和续航能力;在医疗领域,生物基尼龙用于医疗植入器械。
近日湖南石化决定试采聚酰胺特种尼龙产品用于无人机生产,湖南石化聚酰胺部目前正加紧推进中试装置建设,研发高性能新产品。宁德时代和凯赛生物合作拟建18条电池壳生产线,采用长玻纤和短玻纤生物基尼龙56复合材料板材,达产后年产250万套生物基电池壳。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增长5倍多。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及充电桩数量均稳居全球首位。作为约占整车塑料用量20%的关键材料,尼龙在电池包冷却系统、热管理组件等核心部位的应用持续扩大。
例如东辰瑞森突破了一直被美国垄断的新能源汽车冷却管技术,研发出国产替代产品,系列产品年产达到4000多吨,广泛应用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同时,东辰瑞森还布局无人机机翼系列产品,其增强尼龙(A4G6302)、增塑尼龙(A4S1701)、尼龙弹性体(TPA4363)等十余项产品应用于低空经济和新能源汽车,对比2年前,该公司目前实现产量增长45.37%,新能源市场占比提升21%,销售额占到了公司总销售额的50%。
2024年,东辰瑞森的长碳链尼龙总产能达到了3万吨/年,成为国内最大长碳链尼龙生产研发基地。目前已研发出长碳链尼龙、高温尼龙、透明尼龙、长碳链尼龙弹性体等4大类100余种产品。其自主研发的长碳链尼龙1212和尼龙1012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彻底解决了国内汽车领域关键材料“卡脖子”问题。
东辰瑞森只是一个例子,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特种尼龙的作为关键材料的应用场景将持续扩大,加上无人机、eVTOL等装备对轻量化、高强度材料的需求,将进一步拉动特种尼龙消费。截至2024年底,我国低空经济核心产业市场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预计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行业将进入爆发阶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明 “来源:塑库网” 的作品,如需转载或摘取,请在文章开头或结尾位置注明:内容来源于【塑库网】小程序。
2、凡注明 “来源:XXX(非塑库网)” 的作品,均转载或摘取自网络公开渠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行业信息,不涉及任何商业目的和行为,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态度。
3、本文所转载/摘取的视频、图片、文字版权均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