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用塑料怎么选?除了抗紫外线,这些要点也得考虑

塑料在户外环境中的应用

如何选择合适的塑料

耐紫外线+关键属性+环境因素

20世纪初到中期,大多数塑料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脆弱、易褪色,一经紫外线照射就迅速老化。那时候,能在户外站稳脚跟的塑料并不多,其中最早被广泛认可的,要数聚乙烯(PE)和聚氯乙烯(PVC)。

即便到今天,它们依然是户外应用中的“常青树”。事实上,PE和PVC也确实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塑料品类之一。

PE真正在户外“大展拳脚”,离不开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出现。在此之前,塑料普遍难以抵御紫外线的长期侵袭。而HDPE更强韧、更坚硬的特质,恰好赶上了稳定剂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结合,开启了聚烯烃及其他多种聚合物作为耐用户外材料的新篇章。

PVC的户外之路则更为曲折。早在19世纪中期它就被合成出来,但初期又脆又难加工。直到配方技术实现突破,特别是各类添加剂的协同创新,才让PVC变得既好加工,又足够耐用。1950年代后,硬质PVC开始在配电管道中普及,不过那时的使用场景大多局限于不受阳光直射的环境。

上世纪80年代,塑料家具逐渐走入大众生活。以当时常见的PVC露台椅为例,由于耐咸湿空气腐蚀,它们在沿海地区颇受欢迎。然而,早期的PVC材料在长期紫外线照射下容易出现表面粉化、脆裂等问题,使用寿命有限。好在,从那以后PVC配方技术突飞猛进,添加剂之间的协同效应被充分释放,耐久性得到极大提升。如今,PVC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户外场景,包括商用与住宅建材,如外墙板、窗框和装饰线条,户外使用寿命可以轻松超过20年。



如今,市面上许多塑料都宣称适用于户外,但在强烈紫外线的长期照射下,它们的实际表现却参差不齐。要从中选出理想的户外材料并不容易。不过,有一些聚合物凭借其先天的化学结构优势,天生就比其它材料更适合在户外环境中使用。


01
户外塑料如何选?

耐紫外线

在户外应用中,塑料的耐候性与其化学结构和配方设计直接相关。当聚合物吸收紫外线能量时,分子链可能发生断裂,导致材料降解。这一过程常伴随着大气中氧气的参与,引发复杂的光氧化反应,甚至形成循环降解机制,加速材料老化(图1)。对紫外线辐射敏感的材料主要是那些含有吸收紫外频率范围内能量的发色团的材料。


图1 聚合物光氧化反应示意图

发色团是聚合物可以吸收光波长的位置。虽然光吸收对于产生颜色至关重要,但由于这些频率下的能量较高,吸收较短的紫外线波长可能会导致主链断裂。发色团并不总是聚合物本身的结构单元,也可能来自分子缺陷、添加剂或加工过程中引入的杂质。

以聚乙烯(PE)为例,其主链本身并不含发色团,但在实际生产中常因结构异常引入羰基等基团,使其对紫外线敏感。因此,即便是结构相对稳定的聚合物,也往往需要添加稳定剂来保障户外使用寿命。

一种塑料能否耐受紫外线照射,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 它将吸收的波长频率,较短的波长更具破坏性。

  • 脊梁的结合强度。

  • 消散能量而不是吸收能量的能力。

一些聚合物本质上更耐紫外线。示例包括:

亚克力,例如:

  •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 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 (ASA)

酰亚胺,例如:

  • 聚酰亚胺 (PI)

  • 聚醚酰亚胺 (PEI)

  • 聚酰胺酰亚胺 (PAI)

含氟聚合物,例如:

  • 聚四氟乙烯 (PTFE)

  • 聚偏二氟乙烯 (PVDF)

  • 氟化乙丙烯 (FEP)

  • 全氟烷氧基烷烃 (PFA)

这些材料中,有的对紫外线“视而不见”,有的则拥有极其稳定的化学键(如氟聚合物中的碳-氟键),天生适合户外使用。

常见塑料的紫外线稳定性一览

对于结构本身不抗紫外的塑料,则可以通过改性提升其户外适用性:

  • 聚碳酸酯(PC)– 由于紫外线侵蚀造成的机械性能损失最小,因此被认为是紫外线稳定的,但容易变黄,需要蓝色色调校正添加剂。

  • 聚苯硫醚(PPS)– 在适当的稳定性下表现出非常好的户外耐久性。

  • 聚砜(PSU)– 未填充版本对紫外线敏感,但添加炭黑或其他稳定剂可以提高其户外性能。

  • 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 需要适当的稳定性,其中 HDPE 是最推荐和最适合户外应用配制的。

  • 聚环氧乙烷(PPO)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 稳定后两者在户外都表现良好。

  • 聚酰胺(PA 6、PA 6/6)— 所有牌号都需要稳定。对于最常见的等级,PA 6/6 比 PA 6 对紫外线更敏感。

  • 聚醚醚酮(PEEK)– 虽然抗伽马辐射,但对紫外线敏感,不适合长时间暴露在户外。

  • 聚甲醛(POM)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 (ABS)– 虽然它们可以稳定,但通常不太适合长期户外使用。

对于结构本身不抗紫外的塑料,则可以通过改性提升其户外适用性。


02
户外塑料如何选?

关键属性和环境因素

有效的材料选择过程始于及早识别所有关键性能要求。虽然紫外线降解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考虑因素,但还需要考虑许多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对最终产品性能产生更大的影响。

需要考虑的关键属性包括:

  • 机械强度

  • 抗冲击性

  • 热转变

  • 热膨胀系数

  • 延展到脆性转变

  • 耐温(氧化)性

  • 蠕变和疲劳

  • 摩擦和磨损

  • 密度和重量

  • 成本

  • 可回收性

此外,还需要考虑多种户外环境因素,包括:

  • 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 雨露的湿度和水分影响(包括耐水解性和美观性)

  • 臭氧和盐等空气条件

  • 热循环(特别适用于具有不同厚度、包覆成型截面和复杂罗纹图案的组件、接头和复杂零件)

  • 不同室外温度下的短期和长期性能(典型的室外设计标准考虑了大多数工业应用的 -40-85°C 温度;关键应用可能需要高达 125°C 和低至 -55°C 的温度。

  • 化学兼容性(室外环境中的化学品暴露可能包括杀虫剂、酸雨和清洁剂。

有了详尽的规格要求列表,您可以遵循系统的消除过程,从而产生合适的材料替代品的简短列表。

然后,您的重点可以转移到优化抗光氧化性上。可以考虑多种替代方案来为您的产品提供必要的抗紫外线性。这些代替可能包括:

这些代替方案可能包括:

  • 选择具有固有抗紫外线性的聚合物。

  • 添加适当的稳定包以增强抗紫外线能力。

  • 添加可以增强抗紫外线能力的填料,例如炭黑或二氧化钛。

  • 在户外应用中用抗紫外线层保护或涂覆表面(ABS 可以镀铬或涂漆;非脂肪族聚氨酯通常在户外应用中涂漆(PC 的长期耐候性通过硅氧烷硬涂层得到增强。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应力通常具有协同效应,会加速材料老化。因此,在真实环境条件下进行验证测试至关重要。

很多时候,为了赶产品上市进度,企业往往会压缩材料验证与确认的时间,最终导致不可预见的失效问题。

举例来说,当聚酰胺(PA)长期处于户外高湿环境中,其性能会与干燥状态下有明显差异。大多数设计人员都清楚水分对材料强度的影响,但像抗蠕变性这类长期性能,同样会因潮湿而大幅下降(图2)。


图2 聚酰胺6/6(30%纤维增强)在干燥与湿润状态下的长期蠕变性能对比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脂肪族聚酯基热塑性聚氨酯(TPU)。尽管因其脂肪族结构被宣传为抗紫外线材料,但在高温高湿的共同作用下,它仍可能发生降解(图3)


图3 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后严重降解的聚酯基TPU断裂面

如果所选材料缺乏充分的性能数据,建议优先选择有更完整性能表征的替代牌号,或通过必要测试来验证其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尽管市面上许多聚合物都宣称“适用于户外”,但真正理想的材料,永远是那个最能全面满足具体应用需求的选项

唯有坚持以“满足所有关键要求”为导向,通过系统评估和充分验证,才能为户外应用打造出更耐用、更可靠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