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个长知识的春天啊!什么情况不可能呢?(是不是用“一切皆有可能”更屌?!)
我们不光了解了日常用的口罩原来这么讲究,还熟悉了毫无印象的防护服。
现在各色人等张口闭口是“你要口罩吗?”,“你有熔喷布吗?”
熔喷布,一种极度工业化、与我们日常极不相关的东西,现在成了流行词、热门语。我的感觉是除了卖猪肉的,其他人都加入了炒布的行列。(因为猪肉也是赚的盆满钵满的)
近日,扬中,一个连地理学霸都没有印象的城市,一夜之间尽人皆知了。出名这么快,我都极为的嫉妒,分享一下成名秘诀唦!
扬中,是江苏镇江下面的一个县级市,这里四面环江,因地处扬子江中而得名,总人口不过三十来万。这个孕育了千年的小岛,本来是以河豚鱼和工程电气而闻名,但最近因为熔喷布市场的火爆,谁也没有想到,这里成为了全国最火热的“熔喷布之乡”。
当地政府部门人士表示,扬中原来其实没有什么熔喷布生产厂家,正规的、列入工信部保供名单的也就两三家左右,但数据显示,截至4月10日,扬中登记注册的涉及熔喷布生产、销售的企业已达800多户。
目前登记在册的这800余家企业,几乎是在疫情发生后新注册或变更转产经营的。当地媒体是这样描述各方竞相投身熔喷布生产的“热闹”景象:“农民抛下‘慢热’的农事,工人放弃稳定的工作,企业丢掉立身之本,不计后果、不留后路,小作坊一哄而上,纷纷投身淘金的热潮。”
做熔喷布简直就是印钞机。很多人成为亿万富翁、百万富翁都是一瞬间的事。

来到扬中,守在工厂门口,来提货的人很多都是现金交易,概不赊账。既不签合同,也不走公账,也更不开发票。这样可不留案底,货款两清,也不怕日后被查。
更有中间商看到商机,还专门做起了帮助企业注册、办理熔喷布检测报告的生意。
江浙人自古多商贾。陶朱、沈万三、胡雪岩、叶澄衷,以及现在的马云,哪一个不是赫赫有名、富甲天下。
不过,有句老话叫:“来的容易去的快”。Easy come, easy go.
价格这般暴涨,也给市场带来很多乱象:大量并无合格生产资质的作坊紧急“转型”生产熔喷布,试图赚快钱;假冒伪劣货品也充斥市面,让人担心质量安全...
对此,“熔喷布之乡”江苏扬中市突然宣布,所有熔喷布经营企业停产整顿!
扬中市强调要严格执行到位“三个一律”要求,即利用家庭作坊进行生产的,一律取缔;没有合法合规生产经营手续的,一律关停;存在安全隐患、环保不过关的,一律停业整顿。
通过采取预约限号办理注册登记,加强出境车辆检查,依法查扣“三无”熔喷布产品等多项措施,遏制“井喷”势头发展蔓延。
公安部近日,针对倒卖生产口罩核心原材料熔喷布犯罪活动增多的情况,公安部部署开展专案打击行动,专案行动共破获案件2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2人,涉案金额3445万元。
由于倒爷和黄牛党介入熔喷布产业链,市场一度陷入了混乱,也让不少正规厂商不胜其扰。
4月16日,中国石化在官方微博发布辟谣信息,称近期有骗子不仅假冒中国石化的货,还假冒中国石化熔喷料的包装,一个袋子都炒到200块钱。
按照政府统筹,中国石化熔喷布全部定向供应口罩厂制作口罩,不对其他企业和个人销售,防止中间商囤积投机倒把赚差价。凡是以中石化员工名义或者打着中石化名义出售熔喷布的,全部为招摇撞骗,大家注意,欢迎举报。
一本万利,是生产端的福报。更可怕的则是流通端的“无本万利”。
熔喷布在国内的火热,导致了境外熔喷布的流入。在贴吧里,无数人发布信息:“现货在满洲里”“韩国熔喷布已入关”。
弱弱的问一句“哪位老板有印度布?”
“谁知道真假呢?”一位口罩行业的老板透露真相,“80%都是假的。”
熔喷布市场的火热,让无数人涌入其中,有些能联系上厂家的,成了销售渠道,还有些联系不上厂家的掮客,要么当了骗子,要么将熔喷布当期货在炒。
“我通过一个行业互助群,联系到了一个自称有熔喷布货源的人,对方说,没现货,等两三天,41万元一吨。”这位老板说他没敢买,“就算对方不是骗子,我也等不了,他说两三天,肯定要超过一周了。现在,时间就是金钱。”
类似的叫卖,甚至已经出现在了朋友圈里:有位微商行业的朋友,最近就卖起了熔喷布,“99熔喷布,三天后拿提货码全国提货,要的速度,不要再指望现货了。”
没有现货,炒提货券---人民智慧高呀,“比特币”与“熔喷券”相比,弱爆了!

熔喷布的火热买卖,像极了期货市场,它当然也是高杠杆的——以如今熔喷布的价格,想要参与其中,不光要筹备大量的现金,更要有胆量、有魄力。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国消费品市场曾迎来价格大闯关,家电业尤甚。当时,企业的生产能力并不能完全覆盖旺盛的市场需求,“提货券”商人应运而生。早期的“倒爷”们,经常用15000元收购10台明年才能产出的万家乐热水器,再加价到18000元卖出,门都不出,就创造了3000元的GDP。
不过,当时“一步发财,一步破产”的景象并不罕见,期货市场本身就有“高风险”,不知道如今参与“炒布”的投机者们有没有想到。
时间进入4月后,环境正在悄然变化。
国内的疫情已经被有效控制,急急上马的口罩生产商只能紧盯着情况严重的国外。
但是,国外的需求跟国内并不相同。国外用户需求的口罩,大多是可以多次使用的N95、KN95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并不受欢迎。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提高标准。
据媒体报道,就从4月10日开始,有19个起医疗物资列入出口法检名单,其中最大宗的,就是口罩。
这一切都意味着消费端的紧缩。而在生产端,乱象也在渐渐被梳理。
一拥而上的开始,会不会产生一哄而散的结局?
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中,聪明人已经悄悄离场,最后接棒的人是谁?
